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6 小学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每日一练】小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
A.寻求发展 B.矫正行为 C.学会调适 D.开发潜能
2.赫尔巴特的“三中心”除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外,还有( )
A.教学中心 B.学生中心 C.活动中心 D.课堂中心
3.提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是( )
A.加涅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4.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张老师讲授《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教学法 B.现场教学法
C.示范教学法 D.情境教学法
6.某寄宿制小学的一位学生睡觉时突然小腿抽筋,生活老师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让学生下床,站直抽筋的腿
B.让学生平躺,按摩抽筋部位
C.让学生下床,用冷水冲洗抽筋的腿
D.让学生平躺,在其抽筋部位贴上止痛膏
7.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8.小学生在课外开展的气象观察、标本制作等活动属于( )
A.社会活动 B.技能活动 C.科技活动 D.学科活动
9.教《新型玻璃》时,为了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法
10.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主要、基本的职责是( )
A.培养能力 B.依法执教 C.教书育人 D.传授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11.为了让学生理解谦让,老师在班上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大部分同学都说要把梨让给奶奶,老师笑了。课后,学生跑去办公室报告有学生因争足球打架,刚进行的谦让教育学生的反应也令人满意,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请对谦让教育进行评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
2.D【解析】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3.C【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4.D【解析】题干中荀子的这句话是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典型阐释。
5.D【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6.A【解析】抽筋是属于肌肉痉孪的一种,所以须先直立,缓解强直收缩这一现象,然后再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
7.D【解析】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集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正是自我中心性(中心化)的体现。自我中心性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征。
8.C【解析】略。
9.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参观法的内涵。
10.C【解析】略。
二、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1)材料中的老师在开展谦让教育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谦让,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这表明了该老师对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教育法的运用。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2)但是课后就有学生因争足球而打架的事情发生,这表明老师的说服教育法没有运用成功。至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①老师的说服教育法过于单一,没有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因此,老师在进行德育时,要采用多种德育方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谦让的重要性。②老师在运用说服教育法时没有抓住时机,不具有针对性。像材料中课后出现的矛盾,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老师可以抓住该契机,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谦让教育。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材料中的老师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只是让学生对“谦让”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谦让教育的基础,归根结底,谦让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都做到谦让。材料中的老师可针对争足球事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谦让教育,使学生不仅理解谦让,更做到谦让。
(4)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材料中,课堂上进行的谦让教育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平时行为中去,只有当品德行为成为经常化的、自动化的道德行为习惯时,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再到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复杂的、实践的过程,个体须经过有意识的道德行为实践和训练,并积累丰富的道德实践经验,才能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